感谢您访问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雨花谈艺“梅花奖艺术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李丹瑜:云南花灯的特色与个性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2-03

11月30日上午9:15,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丹瑜为戏剧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以“云南花灯的特色与个性”为题目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在戏剧学院411教室举行,讲座吸引了诸多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前来聆听。

李丹瑜老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获得者、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得主,并曾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以及云岭文化名家称号。其代表作有《玉药瓶》《情与爱》《走婚》《四美离歌》等剧目,作品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1997年,李丹瑜老师带着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放弃了留京、赴美的机会,毅然回到云南省花灯剧院工作,再次开启了提升、发展与传承云南花灯的事业。多年来不管是上山下乡、出国演出,李丹瑜老师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近年来,李丹瑜老师到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进行戏曲进校园的讲课,弘扬推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讲座均受到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本次讲座由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何利飞老师主持。就此次讲座内容,何利飞教授向老师同学们介绍了李丹瑜老师并对其到来表示欢迎。

在本次讲座中,李丹瑜老师基于其花灯戏的实践经历,以独特的视角谈及自己的思考。讲座内容分为“贴近生活的表演”、“ 花灯的唱、做、念、舞、崴”、“继承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戏曲的市场定位”五个部分。首先,李丹瑜老师强调花灯演出要将程式化自如地化为表演,使其成为更贴近生活的艺术,技法与唱腔都要为人物的塑造服务。其次,老师谈及在花灯的表演技巧唱、做、念、舞、崴中,唱是第一位的,并且提出有关花灯音乐和发生的思考,即如何使用科学发声方法对花灯演员进行训练等。再次,李丹瑜老师认为相比于其他戏曲剧种,花灯在传统技法上是相对薄弱的,但这也为花灯戏带来了别样的生机。花灯因此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能够不停地借鉴、吸纳各地方剧种的优点,使得花灯的可塑性更强、更加灵动。在讲座最后,李丹瑜老师还与几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老师亲自为学生展示了花灯舞蹈的教学,并对学生的提问作出详细解答。

何利飞教授就此次讲座提出,花灯不拘泥于戏曲程式的束缚,是可以大胆创新的更接近生活的艺术形式。同时讲座也让师生们看到李丹瑜老师的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戏剧学院杨军院长对于李丹瑜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就此次讲座,杨军院长提出两个关键词:一是“多元”,李丹瑜老师对于京昆艺术的学习为其打下了扎实的戏曲功底,而后又回到红土地继续进行花灯艺术的建设,将通识的戏曲规律、艺术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学养为地方戏曲作出贡献。二是“化”,即融化、创造性的转化。李丹瑜老师从院团走向高校,又从高校走回院团,带着自己的综合素养、新的文化观念以及创造的自觉继续花灯的继承与探索工作,将其他艺术门类的滋养自如地化入花灯艺术之中。云南花灯剧也因为有李丹瑜老师这样优秀的艺术家,在继承和创新的路上还将走得更远更坚实。

杨军院长代表戏剧学院为李丹瑜老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邀请其参与戏剧学院相关教学与创作工作。本次讲座最终在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字整理:杨金萍

图片提供:熊力波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