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青年创想周”扬帆启航,30位青年导演共筑舞台梦想

金秋十月,“戏剧青年创想周”扬帆启航。2025年10月16日下午13:30,由云南艺术学院主办、戏剧学院承办,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指导,云南省戏剧家协会、昆明市戏剧家协会共同协办的“戏剧青年创想周”在云南艺术学院小剧场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主持人依次向到场观众介绍来自云南艺术学院、各州市院团、基层文艺团体的云南本土青年导演,以及他们将在本次“戏剧青年创想周”陆续上演的戏剧作品。随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杨祝飞、党委副书记王建,导演系主任、项目负责人李魏副教授,导演系教师李贤年副教授、张芃副教授共同点亮电子启动球,宣布“戏剧青年创想周”正式开幕!

多元舞台打破边界,观众投票决定奖项归属
本次活动作为“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云南戏剧导演骨干人才培训》的重要成果展示,汇集了30位导演学员的原创作品,涉及演员数量逾百人,涵盖话剧、戏曲、环境舞蹈、多媒体戏剧等多种形式。戏曲更是涵盖云南地方大剧种滇剧、花灯,以及彝剧、傣剧、壮剧、白剧(吹吹腔)四大少数民族剧种,充分彰显本培训班“立足云南,放眼世界,包罗万象”的培训特色。从10月16日至17日,小剧场、绿草坪与小池塘将化身为戏剧魔法空间,上演《白门》《性情男女》《出路》《像水一样》等20余部风格各异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戏剧青年创想周”推出“大众评审”机制。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可凭现场发放的投票道具为心中的“优秀导演奖”与“优秀表演奖”投票,亲身参与艺术评价过程,为青年舞台艺术创作者提供最为直接的反馈与鼓励。

剧目让云南戏剧文化传承流动,传统与当代碰撞共生
本次“戏剧青年创想周”展演剧目以多元视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题材、形式与今日观众的精神层面实现深度交融。《狮吼问心》以宋代文豪苏轼为叙事视角,将“河东狮吼”典故与当代婚姻关系议题相衔接,借古典智慧叩问现代情感困局;《三岔口·朝九晚五》创新性地将京剧经典武戏《三岔口》的表演程式融入职场日常,以肢体语言隐喻当代人的生存焦虑;《梨园情深》则聚焦滇剧传承现实,展现两代人在传统技艺延续与个人理想追求间的观念碰撞,折射出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路径。彝剧小戏《“猪”事顺利》以轻喜剧形式呈现乡土法治议题,在民族语言、服饰与歌舞中融入时代主题;《1314》组剧融合话剧、吹吹腔、花灯、傣剧、壮剧等多剧种,以“爱情”为主线展开跨地域、跨民族的艺术对话;环境舞蹈《像水一样》则以傣族“水文化”为灵感,通过身体与自然的互动,诠释传统智慧在当代的流动与新生。这些作品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打破镜框式舞台限制,更在精神内涵上连接古今,展现出传统戏曲、民族艺术与地方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

创作者论坛促互动,拓展戏剧教育新路径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创作者论坛”,邀请主创团队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推动作品在反馈中迭代完善。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表示,创想周不仅是对学员导演能力的考核,更旨在通过“集中授课+采风实践+成果展演”的模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戏剧人才,为云南民族戏剧的创新与传播注入年轻力量。活动完成后预计基本达到本资助项目立项时所要求学员“掌握导演创作的核心理论与技术、提升对云南民族戏剧的解读与创新能力、具备独立导演戏剧作品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把脉当代戏剧新趋势的能力,以及拓展云南戏剧的传承、创新与市场化发展的新思路”的培训目标。

据悉,“戏剧青年创想周”展演将持续至10月17日晚,所有演出均向公众开放。这场融合先锋实验与扎根现实的戏剧盛宴,正成为云南青年艺术人才走向更广阔舞台的重要起点。

(撰稿:甘 泉 李忠亚 摄影:刘璟玉 顾子扬)
一审:李凯 李 魏
二审:王建
三审:杨祝飞